李充
李充, 东晋江夏人,字弘度。幼好刑名之学,善楷书。丞相王导辟为掾,转记室参军。深抑浮华之士,累迁大著作郎。时典籍混乱,充主持整理,删除繁重,开创经史子集四部归类法。官至中书侍郎。撰有《翰林论》、《学箴》等,已佚。 李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、文论家、目录学家,约生于西晋末年,卒年上限不早于公元349年,下限大约在362-365年。李充家世可追溯到汉代李通,江夏(今湖北安陆)人,官至五品中书侍郎。

李充字弘度,江夏人。晋成帝时丞相王导召他为掾。转记室参军。又曾任剡县令、大著作郎,奉命整理典籍。后迁中书侍郎,逝世于任上。

玉台新咏

李充好刑名之学,深抑虚浮之士,曾著《学箴》,以针砭当时人越礼弃学而希无为之风。不过他对老庄学说并无贬斥之意。自称要引道家之弘旨,会世教之适当。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见于《翰林论》。此书本是总集,共54卷,至唐初仅存3,只是录其评论。留存至今的只有佚文8则,是清人严可均从《初学记》等类书中辑出的。从这些佚文看来,他只是较简略地论说各种文体的不同要求,并举出某些作家为典范。他比较注重文采,对孔融曹植潘岳陆机等人均甚赞赏;只是对认为不以华藻为先。大约因为他的议论较简略,所以《文心雕龙·序志篇》批评他说《翰林》浅而寡要

李充的诗,以《玉台新咏》所录《嘲友人》为最有名。其中如良辰不我俱,中阔似商参。尔隔北山阳,我分南川阴。嘉会罔克从,积思安可任。目想妍丽姿,耳存清媚音。修昼兴永念,遥夜独悲吟诸句,写相思之情颇为真切。 李充著作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有《论语注10卷、《翰林论》54卷、集22卷。今存诗3首,其中两首只有类书所引佚句,逯钦立辑入《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》。他的辞赋和文亦多系类书中保存的零星佚文,只有少数几篇较完整,严可均辑入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中。

仕途

《晋书》本传载:“(李充)辟丞相王导掾,转记室参军征北将军褚裒又引为参军,充以家贫,苦求外出。……乃除剡县令。遭母忧,服阕,为大著作郎。……累迁中书侍郎,卒官。,李充的仕历非常清晰,可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做丞相王导幕府,第二阶段是做征北将军褚裒参军,后除剡县令,第三阶段是为母服丧三年后出任大著作郎,制《晋元帝四部书目》,累迁中书侍郎,卒官。

《资治通鉴》

张可礼先生《东晋文艺系年》据《资治通鉴》考,李充于咸和四年(338)六月任王导丞相掾,并著《学箴》。王导于第二年七月去世,李充在此之前转为记事参军。这是李充仕历的第一个阶段。李充仕历的第二个阶段大约开始于345年,是年褚裒任征北将军,之后引李充为参军。后李充因家贫,苦求外出,除剡县令。据唐张彦远集《法书要录》记载,李充母卫夫人卒于永和五年(349),李充服丧三年,其仕历第二个阶段到此结束。服阕,李充为大著作郎,开始他仕历的第三个阶段,这也是他告别幕僚和县令等卑微的官职,进入仕途最辉煌的阶段。李充所任著作郎在晋官品中为第六品,掌管国史编撰。藉此,李充得以对古代典籍删除烦重,以类相从,分作四部,编纂《晋元帝四部书目》,创制经、史、子、集四分法,并为后代袭用。

李充后累迁中书侍郎,中书侍郎由魏置通事郎发展而来,晋代沿用,居第五品,职能是为皇帝起草诏令,相当于汉代的尚书郎。魏、西晋时中书监、令承受、宣布皇帝旨意,由侍郎草拟成诏令,呈皇帝批准后。职任机要,地位不高,但颇清贵,多用文学之士,亦为宗室起家(入仕)之阶梯。李充任此职,可见其才学受到重用,地位已经明显提高。

思想

李充思想主要体现在《论语注》、《尚书注》、《周易旨》、《释庄论》、《翰林论》等著作中。这些著作大多亡佚。从现存残篇看,李充思想以儒为本、好刑名之学、兼综道玄

李充以儒学为根本的思想特征集中体现在《论语注》中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:《论语》十卷,晋著作郎李充注。”“《论语释》一卷,李充撰;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载:李充注《论语》十卷;《清史稿·艺文志》载:晋李充《论语集注》二卷。今已不见李充《论语注》之完本。梁代皇侃作《论语义疏》时辑录一些李充的注释,成为现在研究李充《论语注》的重要资料。李充在《论语注》中常称孔子为圣人,对孔子十分尊重,树立其诲人不倦的儒者形象。除尊孔外,李充还重视儒家仁、义、德、礼等思想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功用。孝、义、礼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,李充对之十分重视,于此显示李充思想中儒家观念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
《晋书·李充传》称李充幼好刑名之学,深抑虚浮之士。”“刑名之学是李充重要的思想特征之一,主要表现为反对虚浮的社会风气,反对名不符实之人。最能体现李充好刑名之学思想的是其《学箴》。《学箴》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时人尚虚浮之风,其弊日盛。李充在序言称:情仁义者寡而利仁义者众,认为出于真心实践仁义的人越来越少,利用仁义谋取名利的人越来越多,故惧后进惑其如此,将越礼弃学而希无为之风略言所怀,以补其阙。引道家之弘旨,会世教之适当,义不违本,言不流放,庶以祛困蒙之蔽。李充作此文之目的,就是要抑制当时的虚浮之风,为后进之士指出一条道路来。《学箴》体现出李充主张维护儒家仁义施行的思想,更体现出李充反对名不符实的社会现象,憎恶以假仁义谋名利的不道德行为。《晋书·李重传》称李重尚书吏部郎,务抑华竞。李重在奏论中曰:案如《癸酉诏书》,廉让宜崇,浮竞宜黜。可见李重也反对浮虚之风,李充刑名思想与之一脉相承。《世说新语·品藻》中李充称赞李重雅正,足见其对李重的尊重与敬仰。李充任大著作郎期间,删除烦重,以类相从,分作四部,甚有条贯,密阁以为永制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也称东晋之初,渐更鸠聚。著作郎李充,以勖旧簿校之,其见存者,但有三千一十四卷。充遂总没众篇之名,但以甲乙为次。自尔因循,无所变革。作《晋元帝四部书目》工程浩大,需忍住寂寞,淡泊名利,藉此可以看出李充具有务实精神,躬身实践其好刑名之学,深抑虚浮之士之思想。

李充生于西晋末年,玄学已经经历了鼎盛时期,名教自然、齐一儒道等问题在郭象那里得到解决。李充思想中的玄学思想,体现出名教自然调和的儒道合一的特点。除受儒家、刑名、玄学思想影响,李充还很重视道家思想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》曰:《御览》五百九十七引充《起居诫》,自言家奉道法,知其好道家之言。李充对《论语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周易》等儒家经典和道学名著《庄子》颇有研究,并注《尚书》及《周易旨》六篇、《释庄论》上下二篇。因对儒道名著的熟稔,李充常用老、庄思想诠释《论语》。儒道会通的思想在李充《论语》注中也有明显的体现。

成就

李充生活于东晋明帝时代,故里在今安陆和云梦一带。他是东晋多才多艺的文学家、目录学家和书法大家。少时贫困,奉母至孝,为人性情刚烈,好打抱不平。初为剡县令,因母丧辞官,后归朝,官拜大著作郎,至中书侍郎。因其治学严谨,其学问渊博精深,亦善辞章文赋。充任大著作郎时,他深感传世典籍混乱,遂以西晋荀勗的分类为基础,调整了荀勗的四部分泪,以五经为甲部,史记为乙部,诸子为丙部,诗赋为丁部,进一步完善了四部分类法,直到《隋书·经籍志》最后定型。李充一生所著甚丰,有《尚书注》、《翰林论》和文集二十二卷等,原书均已失传。今仅见严可均全晋文》辑有《翰林论》、《太平御览》载有《吊嵇中散》等佚文。

李充奠定图书分类学的基础是魏晋以后文学创作的发展,这时的文人们也开始注意文章总集的编选,这些选家往往通过文体源流和作家作品的论述,通过文章的去取体现他们的文学观点,因此这些总集同样具有文学批评著作的价值。现在已经散佚的西晋挚虞文章流别集》和东晋初李充的《翰林论》,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著名的总集。刘勰文心雕龙》评李充的《翰林论》为疏而不切。东汉以后,诸子学说衰落了,作为实用技术的军事、天文、数学、机械、医学等也统统受到鄙视,因此,这几类著作日益减少。魏、晋以来,个人文集及总集、选集的编纂日益兴盛,这些选集,尤其是别集,虽然主要是文学作品,但决非仅有诗赋,也有政论、奏表、杂文等搀杂在里边。由于这一系列的变化,作为学术文化的陈列橱窗的目录,特别是由学术文化性质决定的分类法,就不得不改弦更张,以适应文化学术的发展变化了。首先站出来对分类法进行改革的,是西晋的荀勗。荀勗根据三国魏郑默所编的《中经》更撰《中经新簿》时,把图书分成了四个部类:甲部六艺、小学;乙部诸子、兵书、兵家、数术;丙部史书、杂事;丁部诗赋、图赞汲冢书。这就基本构成了后世的四分法。而李充作《晋元帝书目》,更是对荀勗的乙、丙两部位置进行了对调,这样,就基本上确定了后世经、史、子、诗赋顺序,李充也就成了目录学的奠基人之一。由于李充等人首倡的经、史、子、集分类法与当时学术发展状况与趋势相一致,所以它迅速得到了官、私两方面目录学家的承认。

李充还写得一手精妙的楷书,因书法修养高深,与东晋王羲之等书法高手甚为友善,他们一帮书法家经常在上虞的曹娥江畔、东山脚下,举行酒宴书法之乐。永和九年,正是江南草长,群莺乱飞的季节,李充等一帮文人学士与王羲之一家人少长咸集,坐于曲水岸边之乱石,饮酒赋诗,各抒怀抱。凡不能诗者,各罚酒三觥。四十一人共得诗三十七首,编为一辑曰:兰亭集。李充的《吊嵇中散文》等。《吊嵇中散文》一文,情真意切,悲悯之气感人至深,为东晋悼文中的佳品。